2025/09/13
在省对市教育履职评价中,我市连续5年获评“优秀”等次,成为全省唯一国家新一轮中考改革试点市,3个县市区跻身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8个县市区入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潍坊教改经验在国家级平台推广56次。
育人成果的背后,是教师队伍的坚实支撑。第42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第34届全国生物学奥赛金牌闪耀,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风采绽放……一项项亮眼成绩,既是潍坊学子拼搏奋进的见证,更是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彰显着我市“强师兴教”的蓬勃力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市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打出一套系统完备、精准有力的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动能。
8月中旬,潍坊市委党校迎来600余名中小学校的书记、校长,一场规格高、规模大的集中培训在此展开。这样的精准培训,如今已成为潍坊校长队伍成长中的常态。
我市充分发挥“齐鲁三名”和校长领军人才等示范引领作用,遴选386名书记、校长(园长)组建52个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以“头雁”带“雁阵”,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深化干部交流机制,257名校级干部交流任职,为学校管理注入新动能。
“我们不仅要选准校长,更要持续赋能,推动他们从‘管理者’向‘教育家’转变。”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王霞表示,我市正探索实施县市区公办高中书记、校长“市域统筹管理”,构建全学段书记、校长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评体系,促使校长既育优秀学生、又带优秀教师、还育后备干部,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目前,我市19个“省级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全面落地,三届市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成功举办,1.9万余名教师以赛促学、以赛提能,27名教师在省级赛事中斩获佳绩。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公开招聘、“优才计划”、校园招聘等一系列活动,先后引进优秀毕业生近2000人。高学历、高素质的“青春力量”汇入潍坊教育,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目前,全市坚守教育一线万名。
引进是基础,培育是关键。我市打造了市域一体的“全体教师-骨干教师-领军人才-未来教育家型教师”梯级培养体系。市县两级整合高校、培训机构、教研员等资源,围绕“三说”设计、教学改革攻坚、领军人才展示等重点,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成长方案。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教师“腾飞计划”,联合知名高校开展专业师资定向培养,助力创新人才快速成长。
昌邑市树屏学校“90后”教师郭萍入选省、国家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奖励计划,荣获“潍坊名师”“昌邑市十佳教师”等称号。她的成长,正是潍坊用心培植教师成长沃土的生动缩影。
我市以探索实施“市县结合”教育管理新体制为抓手,构建市县一体、学段贯通、社会协同的“大教育”格局。
创新构建普高、初高、初中、小初、小学五个“1+N”集团化办学体系,打破区域与学段壁垒,推动优质师资在集团内顺畅流动、高效共享。深化“县管校聘”改革,今年已完成校内聘任7.6万人次、跨校竞聘2711人,360名教师从城区流向农村,有效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今年2月,依托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市教育局重建全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信息库,通过动态监测、可视化分析,让师德建设可感可知、可评可促。
8月20日,市教育局联合市卫健委开展“关爱教师 情暖潍坊”急救科普义诊活动,24位来自市人民医院等单位的专家开展义诊,为400余名教师提供免费健康咨询,用实际行动传递城市温度。
市教育局联合文旅等13个部门出台30条尊师惠师举措,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针对两地分居一线教师,建立市级对调需求信息库,推动“两地对调速配”,让更多教师结束“奔波之苦”;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切实为教师减负,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市加快打造“基础教育名城、职业教育高地、高等教育强市”,让“轻负、高质、均衡”的潍坊教育样板,持续为全国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