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6
日前,云南省教育厅组织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共同编写的《云南省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发布,为全省义务教育学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提供具体实施框架和专业指引。
据悉,《指南》严格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充分吸纳《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行业规范及地方标准,立足我省教育发展实际与地域特色,以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应用与创新能力、伦理与社会责任”三维素养框架为基点,紧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主线,围绕“基本认识、技术原理、技术应用、伦理责任”四大主题系统组织内容。
《指南》系统规划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实施路径与评价体系,构建了循序渐进、衔接紧密的内容体系,倡导“独立课+融合课+课外活动”三位一体课程教学实施模式和“基础+拓展”培养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科技、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交叉渗透,形成教育合力。
● 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其他课程融合开展,注重一体化设计,防止内容重复;
● 各学段学习结束后开展学段终结性评价,评估学生特定学段人工智能素养的达成情况,为本学段教学质量的评估和下一学段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学段终结性评价应基于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综合学段所学各主题内容设计;
● 适当引入人工智能测评工具,实时记录学生学习轨迹,智能分析模拟实验或游戏等学习活动中的学生表现与目标达成情况,描绘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发展进阶状态,为促进下一步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为课程的评价和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
《指南》鼓励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发“纸质+软件+硬件”资源体系。纸质资源含教材、教师配套用书等;软件资源含教材配套微课、交互课件、虚拟实验、案例、数据集等;硬件资源含开源硬件、“云+端”实验平台(图形化编程、模型训练、智能硬件仿真)等。硬件资源配套相关使用手册、实验任务书、故障排查指南等,帮助师生快速上手。
同时,为支撑教师专业发展,《指南》建议围绕人工智能知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开展分层分类教师培训。
针对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重点采用“送教上门”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培训质效。开发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的人工智能教育案例库,通过线上平台为教师提供及时且便捷的专业支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此外,《指南》还要求完善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校际联盟、网络社区等形式开展协作学习和经验分享;定期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学习前沿理念和方法,实现持续发展提升。